又一家便利店遇到麻煩。就在這幾天,北京全時(OurHours)便利店官方發出《“全時便利店”停止營業告知函》,稱因公司經營戰略調整,全時北京區域所有門店將于2020年5月20日24點0分結束經營,在此之前全時將繼續提供服務,并對全場商品進行6~7折銷售。
但上述公告發布不久后就被刪除。有消息稱,全時便利店已通知幾大供應商暫停供貨,對于此前合作還未到貨款結算期的供應商,全時尚未結算貨款。
這并非零售圈內第一次出現關店危機,筆者曾調查發現,7-11、羅森、好德等都做過關店調整,有時候甚至規模不小。此前,鄰家便利店也宣告停業,因為公司賬戶內無可支配資金。
先不說疫情對實體零售的影響,就單說便利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生意,參與其博弈也需要認清自身實力。
首先這個便利店對選址有很高的要求,需要綜合考慮客流量、交通樞紐、街口位置、周邊環境等。繁華地帶的街角轉口處向來是便利店業者的必爭之地,因為客流與優質的交通位置,有時候甚至為了搶這樣的一個位置,還會有品牌內部的競爭,著實耗費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另外,很多便利店都需要超長時間甚至24小時營業,所以倒班的人工費用是翻倍的,加上水電、其他營銷等成本,便利店的成本不低。因此大家看到便利店內的商品會比大賣場貴一些。
根據畢馬威聯合CCFA發布的《2019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國便利店運營成本高企,2018年便利店年平均費用60%支出為職工薪酬,34%為房租,近95%的成本為硬性支出,兩項合計年平均支出為238萬元。
這就要求便利店業態有良好的資金支持。在與競爭對手無休止的競爭中,一定要有充足的現金流支持才能支持便利店完成良好的選址爭奪和規模化擴張,否則談不上未來的發展。
據筆者的了解,全時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大股東為北京復華卓越商業管理有限公司。截至2018年7月,全時已經拓展至北京、南京、天津、長沙、成都、重慶、杭州、蘇州、武漢、廊坊等10個城市,門店數近800家,在北京就有400多家門店。然而,隨著復華控股集團資金鏈問題影響,全時便利店的兄弟品牌“地球港”、“全時生活”相繼關門停業,全時便利店也一度出現了持續多月的缺斷貨現象。經營陷入尷尬后,全時尋求買家,由于全時便利店(北京)的負債情況可能比較復雜,與股東集團(復華)等關聯公司有些交叉擔保等情況,讓一些潛在買家有所顧慮。
所以,與其與競爭對手高價爭奪地盤,不如先衡量資金情況,認清自己。回顧一下,鄰家便利店的停業,就是因為公司賬戶內無可支配資金。搞不清楚這一點,或者鋌而走險者,遲早會遭遇全盤皆輸的局面。
此外,便利店的經營需要大量細節,如果缺乏專業人士的SKU管理,僅僅是制造概念,或者是背后的資本方希望圈地后,快速擴張,繼而出售項目來回籠資金,這樣就做不好零售業。我們可以看到,無人便利店之所以還不成熟,就是由于其技術僅限于前臺無人而后臺有人,后臺的管理和成本還不低,這是一個“偽無人”的概念,也缺乏很多便利店應該有的細節,所以這類業態會遭遇很多挑戰。
盡管如此,有數據表明越來越多的業者去做“小而美”,因為“大而全”的成本更高,投資回報周期更長。
2019年,畢馬威中國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到19%,市場規模超過20000億元。與之對應的,大型超市及百貨銷售額增速已連續4年下滑,2017年增速甚至為負。
但是,零售是非常區域化的業態。就便利店這種而言,在華南和華東市場更加容易被接受,而在北方市場,相對而言,大賣場業態會更適合,而“小而美”的便利店業態不如南方市場好做。全時便利店的大部分項目都集中在北京,這也給其自身經營增加了難度。
總而言之,真正的零售業并非賺快錢的業態,投資者也好,經營者也罷,必須認清自己的資金實力、管理專業度和市場環境等,再決定要不要入場,而不是盲目投入,莫名燒錢,具體業務上缺乏專業度,連自己都沒有認清,就去與所謂的競爭對手做爭奪,一旦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等待這類業者的只能是失敗。
經過賣身二次復活的全時便利店,日前發布了大規模閉店的消息。5月13日中午,《證券日報》記者來到全時長安驛店,由于限流,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更多
2020-05-15 1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