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 > 要聞 >
2019年《河南經濟藍皮書》權威發布 人均GDP40年增長43.3倍
來源:映象網 2019-03-20 08:10:21

發布會現場

映象網訊(記者 燕子丹 文/圖)3月19日,映象網記者從河南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河南省統計局發布了2019年《河南經濟藍皮書》暨河南經濟形勢分析。

八項成就 鑄造河南經濟穩中邁進

據河南省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德友介紹,我省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1978年,全省GDP僅為162.92億元,2018年GDP達4.8萬億元,由全國第9位提升至第5位,占全國的比重由1978年的4.5%提高到2018年的5.3%,經濟大省地位更加鞏固。2018年全省人均GDP達50152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78年的43.3倍,年均增長9.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按照年平均匯率計算,接近7600美元,逐步跨入中等以上收入水平。

二是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1978年三次產業結構為39.8∶42.6∶17.6,到2018年演變為8.9∶45.9∶45.2,一產比重降至10%以下,三產和二產基本持平;2016年以來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工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重點培育的五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2018年提高到51.2%,涌現了宇通客車、中鐵裝備、中信重機等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持續增強,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9.8%,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為主向消費、投資和出口協同拉動轉變。2017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0.16%,首次超過50%,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區域發展更趨協調,經濟總量超百億、千億的縣(市、區)從無到有,鄭州逐步躋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列,2018年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

三是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多輪驅動增強發展新動能。所有制結構更加完善,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比由1978年的3.6%上升到2017年的65.2%,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拉動全省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高。2017年全省R&D經費投入是2000年的23.5倍,占GDP比重1.31%,比2000年提高0.82個百分點;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是1986年的256.3倍、175.9倍,年均分別增長20.3%、18.8%。新動能加快培育,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融合創新,打造出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2017年全省“三新”經濟增加值5403.93億元,拉動全省GDP增長1.3個百分點,經濟新動能逐漸替代舊動能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四是開放帶動深入實施,對外開放形成新格局。外貿規模高速擴張。全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1.99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5512.71億元,增長2769倍,年均增長21.9%。2012年以來,全省外貿進出口持續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據海關統計,2018年河南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187.9億元,連續兩年增長在20%以上。對外貿易向質的提升轉變,出口商品由初級產品占主導向高附加值商品占主導轉變,高新產品占比超六成。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1985年的不足0.06億美元提高到2018年的179億美元,增長2983倍,年均增長27.4%。隨著航空港區、自貿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開放平臺的獲批和快速發展,空中、陸上、網上、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成效顯著,不臨海不沿邊的內陸腹地正在成為對外開放新高地。

五是基礎建設突飛猛進,發展支撐形成新優勢。以鄭州立體綜合交通樞紐為中心,以航空網、干線鐵路網、高等級公路網為主骨架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初步建成。鄭州航空港綜合經濟試驗區“五年成規模”,2018年鄭州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73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突破51.5萬噸,客貨運規模在中部地區持續保持“雙第一”;2018年末全省鐵路營業里程5460.10公里,其中高鐵已建成投用1307.81公里,米字形高速鐵路網格局初步形成;2018年末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600.03公里,實現所有縣城到高速公路路口開車時間不超過15分鐘的目標。信息網絡支撐能力明顯增強,鄭州成為全國第5個獲批建設國際通信專用通道的城市和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河南成為全國七大互聯網信源集聚地,全國十大通信網絡交換樞紐。以鐵路網、公路網、油氣管網、特高壓交直流電網為支撐的現代多元能源保障體系基本形成,能源保障水平顯著提高。

六是全面小康穩步推進,人民生活實現新改善。2013年,提前7年實現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GDP和人均GDP翻兩番奮斗目標,分別比全國提前3年和4年;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為89.2%,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年均增速預測,到2020年基本可以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15元提高到2018年的31874元,年均名義增長12.2%,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05元提高到2018年的13831元,年均名義增長13.0%,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9.28%降至2018年的1.21%。

七是社會事業繁榮發展,公共服務不斷取得新提升。2017年末,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全省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分別達到100%和88.83%,比1978年分別提高3.47個和55.92個百分點;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由1978年的2.73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200.47萬人,年均增長11.6%;2017年末,全省衛生機構數是1978年的9.7倍,嬰兒死亡率由47.3‰降到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48.9‰降到5.34‰;2017年,基本實現縣、鄉(鎮)圖書館、文化館(站)及廣播電視全覆蓋。

八是綠色發展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清潔能源比重逐步提高,2017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92.3%降至73.3%,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占比由0.9%提升至6.8%。主要能耗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明顯下降,節能降耗成效明顯。2012-2017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6.74%,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41.78%。生態環境不斷改善,2017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24.53%,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明顯提升。

相關文章

江蘇經濟總量躍上10萬億元 人均GDP連續12年居全

10 27萬億元!江蘇經濟發展迎來重要里程碑。1月26日,省統計局和江蘇調查總隊發布消息,根據國家統計局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江更多

2021-01-28 09: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