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瞳科技在港上市,正式成為“醫療AI第一股”。
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鷹瞳科技”,02251.HK))近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發行價為75.1港元/股,本次港股上市凈籌資金15.66億港元,其市值也隨之超過70億港元。
鷹瞳科技定位于“普惠”性質,通過視網膜影像、多模態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等技術,其在輔助診斷及相關健康風險評估方面的業務,正在醫療機構和大健康場景中加速落地。
財報顯示,2019年和2020年,鷹瞳科技的收入分別為3042萬元和4767萬元(人民幣,下同),2021年上半年收入則同比增加659.9%至4948萬元,收入已超去年全年營收。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醫學影像市場預計將從2020年的3億元,以76.7%的復合年增長率在2030年增至923億元。
鷹瞳科技抓住了AI醫療風口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過去兩年其研發投入分別達到4121.2萬元、4230.9萬元,2021年上半年相關投入更增至2400.5萬元,同比增幅39.3%。
緊抓醫療AI風口頻獲資本融資
鷹瞳科技成立于2015年9月,總部位于北京,截至2020年1月底,公司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均設立子公司及研發中心。主營業務為通過視網膜影像、多模態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為客戶提供早期檢測、輔助診斷與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以實現在醫療機構和大健康供應商中對慢性病的無創、準確、快速、有效且可擴展的檢測與診斷。
鷹瞳科技成立至今共獲得8輪融資,股東團成員有平安醫療科技、復星集團、搜狗信息、禮來亞洲基金(LAV)、清池資本等;基石投資者有CloudAlpha、廣發基金、常春藤、清池資本等。
業務方面,據招股書顯示,鷹瞳科技擁有多元化的收入結構,包括用于檢測及輔助診斷的人工智能醫療器械軟件(SaMD)、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和獨有硬件設備。
2019年-2021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041.5萬元、4767.2萬元、4947.7萬元。其中,來自核心產品Airdoc-AIFUNDUS(1.0)的收入占比分別為71.8%、89.9%、86.1%;硬件設備銷售金額占比分別為10.97%、7.01%、12.13%。
從增速情況來看,鷹瞳科技2020年收入相較于2019年同比增長57%,2021年上半年收入規模已超過2020年全年的收入水平,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隨著營收體量的擴大,其毛利率也從2019年的53%上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64.1%,盈利能力顯著拔高。
隨著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產業的融合發展,加之政策的支持,醫療人工智能產業在近幾年的投資熱潮中已然站上風口。今年以來,科亞醫療、鷹瞳科技、推想醫療、數坤科技已先后啟動上市流程。
在眾多醫療領域中,醫療影像人工智能作為普惠性診療技術前景較為管闊。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醫療影像市場預計將從2020年的3億元增至2030年的92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76.7%。具體到人工智能視網膜影像細分市場,又具有“領頭羊”特征,預計2019年至2021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71.0%。
與傳統醫學影像相比,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能夠提供無創、準確、快速、有效且可擴展的解決方案,以檢測、診斷疾病和評估風險,滿足全人群用戶不同的醫療健康需求。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今,國內AI+醫療領域共發生89起融資事件,融資金額總計達到175億元人民幣,其中醫學影像約占總融資數的1/3。
從企業總量來看,目前,我國有2萬多家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醫療影像、醫學影像”的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相關企業,超5成相關企業成立于5年內。
在招股書中,鷹瞳科技提到面臨來自其他人工智能視網膜影像公司及潛在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同時稱,若其競爭對手的產品比自身的產品更有效、便利或實惠,都會對其商機及經營業績受到影響。
普惠性醫療AI商業化進程提速
為了可持續發展,鷹瞳科技在技術研發上不斷打磨和創新。招股書顯示,2019年和2020年,鷹瞳科技的研發開支分別為4121.2萬元、4230.9萬元,分別占收入的135%、88.8%。
研發的重金投入,直接影響著公司的營收。正如鷹瞳科技在招股書中所說:“我們將很大部分精力及財務資源投入到現有產品組合的開發,能否從經營活動中獲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品組合可否成功商業化。”
商業化方面。2020年鷹瞳科技的客戶數量為85名,較2019年的46名增加接近一倍。2019年和2020年,鷹瞳科技的收入分別為3042萬元和4767萬元,2021年上半年的收入則從2020年同期的651萬元增加659.9%至4948萬元。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年齡相關性眼病、代謝相關性眼病正日益凸顯,已成為中國當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理性近視、青光眼、老年黃斑變性和白內障等患病比率不斷上升。
與持續攀升的患病率截然相反的是,我國的醫生資源嚴重短缺,約有20%縣級醫院尚未設立眼科門診。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僅有4.48萬余名眼科醫師,且大部分眼科醫生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專業醫生,尤其是眼底病醫生特別匱乏。
針對醫療供需不平等的問題,通過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將醫療技術自動化,利用無創、精準的醫療AI技術,讓每個人都可操作使用,或可解決醫患供需分配不均的問題。
鷹瞳科技緊抓醫療AI風口,2016年,鷹瞳科技確定發展方向,基于視網膜影像人工智能識別的早期檢測、輔助診斷及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的公司。目前,鷹瞳科技已擁有三個核心產品,可用于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幫助醫生做出診斷,
此外,鷹瞳科技還自稱擁有一條產品管線,涵蓋其他針對青光眼、白內障等七款SaMD與健康風險評估解決方案,社區診所、體檢中心、保險公司、視光中心、藥房等多種大健康服務都是應用場景。
受益于醫療AI的普惠性質,截至目前,鷹瞳科技的產品已覆蓋超過950家視光網點、400多家等級醫院、28個省份區域內保險機構及140家體檢中心。招股書顯示,2019年及2020年,人工智能軟件解決方案為鷹瞳科技貢獻的收入分別達到2185萬元及4285萬元,占比分別為71.8%和89.9%,2021上半年,該項收入同比2020年的596萬元增長615%至4260萬元。
11月9日,鷹瞳科技的核心產品人工智能醫療器械軟件(“SaMD”)Airdoc-AIFUNDUS(2.0)已于日前獲得醫療器械臨床試驗項目各試驗中心倫理審查批件,正式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作為鷹瞳科技旗下輔助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創新型SaMD產品,Airdoc-AIFUNDUS(1.0)已于去年8月份獲得國家藥監局頒發的國內首張眼底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軟件三類證。
作為“AI醫療四小龍”之一的鷹瞳科技,且率先拿下了“眼科診斷第一證”,需加強醫院AI影像應用場景;同時院外健康服務市場的前景更為廣闊,更容易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
正如鷹瞳科技D輪投資方清池資本所分析的,“隨著人工智能醫療診斷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疾病早篩早診將迎來變革性的高效普惠時代。”因此,鷹瞳科技IPO之后要持續強化的,無疑是在高效、普惠背景下AI醫療服務商的應用前景,并且持之以恒。(長江商報記者趙潔)
作為A股智能水表龍頭企業,新天科技(300259 SZ)的業績還在持續不斷增長。7月29日,新天科技發布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上半年盈利1 45億元-更多
2021-08-02 17: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