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劉俊嶺課題組等首次揭示了?;视图っ?AGK)在巨核細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靶向AGK與酪氨酸蛋白激酶(JAK2)的相互作用,既可以用于治療血小板減少癥,也可以用于治療血小板增多癥。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血液》。
血小板是一種哺乳動物特有血細胞,由造血干細胞定向分化為巨核細胞祖細胞并通過增殖、成熟和終末分化等過程形成。一個健康人每天約可產生1200億個血小板,巨核細胞持續分化是維持體內血小板水平的主要機制。巨核細胞發育和血小板生成異常會導致血小板減少癥或血小板增多癥的發生,造成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的發生,危害嚴重。
為此,研究人員構建了巨核細胞/血小板特異的AGK缺失小鼠,發現該小鼠出現明顯的血小板減少和脾腫大表型。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主要是由于骨髓產生血小板減少和髓外造血過度所致。G126E突變能夠抑制AGK的激酶活性,研究團隊進一步構建了AGK G126E基因突變小鼠,發現AGK G126E突變不影響巨核細胞分化和外周血小板計數,這提示AGK參與巨核細胞發育和血小板生成并不依賴于其激酶活性。AGK缺失或AGK G126E突變都不影響血小板耗氧率(OCR),提示AGK可能并不是通過其線粒體功能影響血小板生成。
研究人員利用免疫沉淀方法鑒定出AGK可以與巨核細胞/血小板中的JAK2結合,此外還發現JAK2 V617F突變顯著增強了AGK與JAK2的結合,并大大增強TPO引起的巨核細胞/血小板JAK2/Stat3信號激活和Stat3入核。進一步合成了JAK2-JH2結構域多肽YGVCF617CGDENI,發現其明顯促進AGK與JAK2的結合,并且含有穿膜序列的YGVCF617CGDENI多肽大大促進了從胎肝造血干細胞誘導的前血小板的形成。
據悉,目前該研究團隊正在解析AGK與JAK2-JH2結構域相互作用的結構特征,并篩選能夠促進和干預兩者結合的小分子化合物,期望發現用于臨床治療血小板減少癥和血小板增多癥的有效藥物。(記者黃辛 通訊員楊靜)
京都大學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通過iPS(誘導多能干細胞)制作了HLA-I缺失的巨核細胞系(imMKCL),成功制造出HLA缺失血小板。HLA更多
2020-02-06 16: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