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渝高鐵通車在即,云陽喜迎重磅利好。
“高鐵時代”的到來,在提速云陽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把云陽旅游,推向了一個更廣闊的舞臺——
聯通區域,聯動全國。更為緊密的時空距離,將進一步提升云陽旅游的便捷度、輻射性以及影響力。
借此東風,云陽圍繞“景區景點、全域全季”思路,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原則,正致力于通過“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模式,著力建設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全域融合
全縣打造開放式大景區
“借道”騰飛——在云陽文旅委相關負責人看來,鄭渝高鐵的意義,不僅在于優化了云陽東出、北上的通道,更在于將云陽的文旅資源從三峽庫區腹心帶到了“前臺”。
打開通道,為云陽加快共建大三峽黃金旅游帶和渝東北鄂西南區域旅游合作先行示范區等,提供了更多可能,使其有更好的機會,主動融入國際國內旅游大市場。
事實上,以謀求區域間的融通合作為代表,融合,已然成為云陽旅游發展的核心關鍵詞。
作為云陽旅游的老品牌、“金招牌”,龍缸景區正在融合發展中迎來華麗變身——
云陽龍缸集自然景觀、人文歷史于一體,多年前便躋身重慶市百萬游客俱樂部。
為進一步做靚這一旅游IP,云陽縣以“找短板、促提升、保質量、見成效”為思路,列出45個整改提升項目,開啟了龍缸景區的蝶變之旅。
補植綠化的游覽步道、修葺一新的歇腳亭臺……隨著各項目的有序推進,一個設施更加完善、產品更加多樣、融合更加多元的龍缸,新貌漸顯。
從“景區美”到“全域美”。云陽描繪的旅游新畫卷,不止在龍缸。
堅持全域旅游發展方向,厚植“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生態優勢,云陽提出推動全社會、全過程、全體系、全要素協同發展,構建“處處是景、全域風景”的旅游發展新格局。
“四全”協同,將全縣3636平方公里作為一個開放式大景區來規劃打造,就必然要求文旅、城旅、農旅、商旅、學旅等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旅游“一業興百業”的帶動作用,不斷提高旅游價值鏈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貢獻。
在這張圖景之下,云陽全面推進龍缸休閑度假組團、地質遺跡探秘組團、云陽尋根文化組團、平湖明珠風光組團、鄉村農耕體驗組團五大區域串點成線,有效推動旅游發展從單一景點景區向綜合旅游目的地轉變。
同時,依托山水資源,精益求精雕琢龍頭品質景區,集中力量打造世界恐龍之都、天下龍缸、張飛廟、三峽梯城、岐山草場、環湖綠道“六張名片”。
據介紹,目前,云陽已簽約落地侏羅紀世界(中國)恐龍公園項目,3年內將建成集生態、原始、科技型及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于一體的世界一流大型恐龍旅游產業園;清水旅游度假區獲評市級旅游度假區,正在全面啟動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張飛廟景區推出“佑見張飛”沉浸式演藝項目,高標準完成游客接待中心、三國文化體驗館、民俗風情街等配套建設,正在推動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三峽梯城景區的磐石城、三峽文物園等文物重點保護與利用工作有序推進;環湖綠道八大主題公園全面開放,正在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圍繞這些新興項目,云陽將突出世界恐龍之都定位,進一步強化渝東北一體謀劃、捆綁推介,深耕成渝、陜鄂臨邊市場,布局華東、華北高鐵市場,開發復合型旅游產品,打造區域性精品線路。
農旅融合
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全域美,不僅在城市。在廣大農村地區,“旅游+”的深度融合,更是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生動實踐。
“土瘦石頭多,天旱無水喝,養羊崖上跳,喂牛滾下河……”一首民謠道出了清水土家族鄉曾經的窘迫。
這里地處渝鄂交界處,是云陽縣唯一的民族鄉,也是全縣最偏遠的鄉鎮之一。雖然偏遠,但這里卻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云陽龍缸的核心景點所在,被譽為長江三峽最后的香格里拉。
依托資源優勢,云陽在當地積極培育酒店、農家樂256家,打造土家名宴、名小吃4項,推出的農特產品供不應求,實現了開發一個景區、帶活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
如今,隨著旅游飯越吃越紅火,一首新的民謠也在當地傳唱開來:
“景區內外擺小攤,小小生意養家當;就近務工人有崗,家家戶戶數錢忙;自主經營開農莊,農民變成老板娘……”
以清水為代表,龍缸景區帶村扶貧模式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發展典型案例。
農旅融合,將生態旅游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綠水青山成為了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云陽縣累計創成市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鄉鎮單位59個、市級鄉村旅游重點村3個,打造農業產業園景區30個,年均舉辦“賞花、采果、觀葉、戲雪”等農旅節會40余場次。成功打造集山水田園觀光、民俗文化風情和特色農業體驗為一體23公里長的“最美鄉村大道”,推出泥溪農耕故土園、盤龍棗康源等農旅融合示范園48個。
堅持“產業融合化、園區景區化、鄉村旅游化”,云陽接下來還將實施打造市級歷史文化名村鳳鳴黎明村等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點,支持鳳鳴、盤龍等近郊鄉鎮利用自身產業優勢發展采摘業態和生態體驗項目,支持具備條件的農業產業園創建高等級景區,創建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利用鄉村歷史文化資源和存量閑置房屋發展旅游民宿,打造盤龍青春村等一批示范示點。
文旅融合
以文促旅增添城市氣質
生態和人文,是云陽的兩個寶貝。在向山水要“顏值”的同時,云陽結合文旅融合,更要人文添“氣質”。
三維文物、數字拓印、文物趣味彩繪……當有了可看、可聽、可觸的沉浸式體驗,文物便不再冰冷。
在云陽博物館數字展廳,以“朐忍風華”為展覽主題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作為重慶區縣級博物館首個獨立數字體驗館,展廳通過智能大屏、互動投影、三維動畫等數字化手段對文物進行全方位展示,引得市內外游客廣泛關注,尤其是寒暑假期間,吸引了眾多青少年。
在距今2336年的建縣遷移與歷史發展中,云陽累積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保護歷史文脈,挖掘人文資源,云陽把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發展,致力于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
該縣統籌整合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自然風光等特色文旅資源,推動文化旅游資源整體開發、系統開發。深入挖掘縣域古堡寨、古建筑、古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存,建成三峽博物館云陽分館、非遺博物館、張飛廟博物館、彭詠梧紀念館5個博物館,推動文物保護與景區建設融合發展。
同時,加強文創力度。編撰出版《巴人密碼》等系列叢書30套,創編展示歷史人文的《彭家樓子》等精品演藝劇目百余個……
縱深推進“旅游+”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了旅游業的拉動、催化、集成作用。
2021年,云陽縣共接待游客2184.4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5.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44%、18.3%,大旅游產業實現長足高效發展,連續4年登榜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
鏈接>>>
“接二連三”促商旅融合
按照“以商帶旅,以旅促商,商旅融合”總體思路,云陽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持續優化商旅配套體系。
大力發展夜間經濟,以“夜游、夜購、夜宴、夜娛”為重點,高質量打造特色購物,建成酒吧夜市等特色商品街、步行街5條。
點燃旅游營銷新熱點,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完善旅游電商網點,建成淘寶特色云陽館等銷售平臺,打造“面鄉云都”等電商品牌5個,推出桃片糕、牛肉干等一批獨具云陽記憶符號的特色旅游產品。
發展住宿企業1351家、床位數20916張。建成4個特色美食街,高中檔餐廳1100余家。建有旅游廁所143所,建成城區大中型停車場38個、泊車位4520個。
“薪火相傳”促學旅融合
利用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和優質的教育資源,云陽按照“以文促旅,以旅促學,研旅融合”的理念,探索“旅游+教育”新模式,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初中階段以縣情、高中階段以市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游特色課程體系。
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紅色教育等資源,打造磐石城、鳳鳴花千谷、彭詠梧烈士紀念館等市縣研學基地17處,完善升級“云陽文化研學游”線路,云陽成功獲評全市首批“市級研學旅游目的地”。2021年,縣內外萬余名師生參與研學之旅,研學經濟正逐漸成為云陽經濟發展的又一增長點。
近年來,思南縣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多措并舉,積極構建一廊打通、兩極拉動、三足鼎立、四面開花全域旅游發展格局,高質量推進旅游產業化發展更多
2022-03-10 16: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