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原因不盡相同,但滴滴未能走出共享出行寒冬的怪圈。剛剛過完農歷新年,滴滴出行2月15日宣布進行人員優化,“裁員”規模涉及2000人,占比達到15%。此前一天,滴滴出行2018年虧損109億元的消息剛剛曝出。作為共享經濟的代表性樣本,互聯網出行過去一年遭遇滑鐵盧,單車領域的ofo、租車領域的途歌,曾經的王牌創業項目相繼陷入困境,輪到老大哥滴滴,共享出行錯在了哪里?
資本魔力
雖然沒有上市,但是關于滴滴的數據從未間斷。尤其是這一波互聯網寒冬周期,滴滴是少有的直接宣布了“裁員計劃”的公司。滴滴CEO程維在月度會議上宣布,滴滴將準備好過冬,會對業務重組帶來的崗位重疊和績效不達標的員工進行減員,整體裁員比例占到全員的15%,涉及2000人左右,并對非主業進行“關停并轉”。
這不是程維第一次對滴滴發出報警信號,從2018年兩起順風車安全事件后,這家共享出行的巨無霸公司,一直縈繞著“整頓”、“安全”、“重組”甚至“危機”等字眼。
程維在2018年9月的內部信中說,滴滴成立六年從未實現盈利。
但事實上,在2018年初,內外部對滴滴的發展境況非常樂觀,作為六年拿下十余輪超過200億美元融資的滴滴而言,在合并了快的、Uber中國等主要對手后,2018年本可以迎來財務轉正。
一年前的公開消息指出,滴滴在2017年主營業務虧損2億多美元,整體虧損3億-4億美元。而預計滴滴2018年主營業務將實現盈利,凈利潤有希望接近10億美元,實現整體“微賺錢”。
不過,命運很快關上至少暫時關上了這扇門,在巨大的安全壓力和政策合規壓力下,滴滴內部流出的消息稱,2018年全年持續巨額虧損達109億元,其中在司機補貼方面支出共計113億元。
程維曾在內部信解讀過滴滴“不賺錢”的商業邏輯,滴滴出行業務對應GMV的平均抽成約為16%,絕大部分返還給了司機和乘客,公司整體對應GMV的毛利率只有1.6%。
當然,從數字上看,虧損的滴滴也并不是窮孩子創業,在擁有了阿里、騰訊、軟銀等豪華投資團隊背后,滴滴已經累計融資超過200億美元,這遠遠超過傳聞中累計近400億元的虧損額。
這種資本富余的底氣,不僅能夠支撐滴滴的巨額補貼,甚至能夠花更多的錢進行對外投資,有公開數據不完整估算,滴滴2018年對外投資超過200億元,用于國際擴張和金融、車服等拓展性業務。
調整脈絡
不過,滴滴出行保持對財務數據的諱莫如深,也并不將人員優化與之關聯。相反的是,程維解釋,2019年滴滴將在安全技術、產品和線下司機管理及國際化等重點領域加大投入,繼續招聘2500人,2019年底員工總人數將和2018年底的1.3萬人持平。
一出一進,在滴滴的調整脈絡里面,財務平衡看起來并不像最大的因素,仍然是持續了大半年的安全和效率問題。在順風車安全事件之后,滴滴曾宣布,不再把營收作為主要目標,而是“all in 安全”,成立地方事務部設置應急處置部和地方公安及應急管理聯絡部,并任命王欣為首席出行安全官,直接向程維匯報。
時至今日,順風車恢復上線遙遙無期,來自交通部等多部委的整頓要求仍在繼續,各地網約車落地政策的執行越來越嚴格,內外規范之下,關于“滴滴打不到車”的聲音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滴滴的原地踏步也給了競爭對手喘息機會,首汽約車、神州專車、曹操專車等追趕者不失時機地開展市場攻勢,爭奪乘客,更在爭奪司機。這或許成為滴滴2018年對司機補貼高達113億元的主要原因。
有業內人士指出,綜合滴滴內部信和公開消息,過去相當一段時間,滴滴內部至少有三個業務實現了初步盈利:順風車事業部、汽車資產管理中心和代駕事業部。但轉型之后,滴滴全力投入安全和合規,人員結構和人才能力上需要做相應的轉身和調整。重要的是,安全和合規業務不是商業范疇,并非營收導向,只花錢不賺錢,將長期影響滴滴財務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在順風車、快車、專車等核心業務上謹慎和收縮,而在金融、車服、國際化等業務上仍然動作迅猛。比如,2019年1月,滴滴“金融服務”頻道在滴滴客戶端悄然上線,包含重大疾病互助、大病籌款產品,以及健康險、理財、車險等;小桔車服也是滴滴重點拓展的新業務,成立北京、杭州雙總部,并與北汽新能源成立合資公司;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亞成為海外重點拓展的市場。
回歸本質
從共享單車押金危機,到共享租車大退敗,再到滴滴的虧損壓力,在業務和人員收放之外,共享出行需要解決的核心仍然是基本的商業模式問題。
在內部會議上,滴滴總裁柳青談到了關于“抽成”(滴滴內部稱之為Take rate)和“補貼”等比較有爭議的問題。她表示,管理層正在認真思考業務模式,會做積極探索,既能激勵司機,在高峰期供需失衡時高效調度有限運力,盡最大可能滿足乘客需求,又能保證公平性。
對于下線的順風車業務,有消息稱,目前各方對順風車的產品設計、安全標準以及責任界定尚未達成共識,相應方案還在討論中。
根據極光大數據2018年四季度網約車平臺數據顯示,滴滴出行滲透率為14.7% ,位居第一;嘀嗒出行滲透率為1.9% ,排名第二。此外,神州專車1.2%、曹操專車0.6%、首汽約車0.6%、易到0.3%、美團打車0.2%。
這意味著,留給滴滴的時間看起來還足夠,在互聯網出行市場,領頭羊陷入困境,但追趕者也沒有絕佳機會,市場不再擁有針尖麥芒的對壘。神州專車、首汽約車、嘀嗒出行等老對手之外,哈啰出行、高德地圖也都上線了順風車業務,但也要兼顧安全和合規性,不太可能大張旗鼓地推進。
根據此前交通運輸部與公安部要求,2018年12月31日,網約車平臺要全面清退不符合條件的車輛和駕駛員,基本實現平臺、車輛和駕駛員合規化。目前,滴滴、易到、首汽約車等平臺均表達了按照政策不斷整改的初衷。
對整個行業來講,讓合規運力滿足打車需求成為了共同的難題。以往,快的與滴滴、滴滴與Uber的補貼戰爭,爭奪的是增量用戶和司機;而現在的補貼,是各家平臺想方設法盡可能地留住自家車主。
以滴滴為例,春節期間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初六,滴滴平臺平均打車成功率維持在64%。在乘客支付的春節司機服務費全額給司機的基礎上,滴滴為補貼全國各地的司機花掉3.05億元。
看起來,共享出行已經來到了全行業盤整的十字路口,而滴滴無疑是關鍵性的樣本。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
據媒體報道,5月11日,西安市出租汽車管理處通過網約車監管平臺發現,滴滴出行西安分公司違規向不合規車輛派單。當日下午,西安市出租汽車更多
2020-05-12 14:51:05